查看原文
其他

他93岁辞世,感动了全中国,却唯独感动不了CCTV

难得君 难得先生说 2019-03-19


文 | 周南、难得君


前两天,写了关于褚时健的文章,引发了大家的争议。但是我想说,无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,这都是你的自由,同样,也是我的自由。


最近看书,看到一段关于巴基斯坦的一个叫做阿杜尔·萨塔尔·艾德希的慈善家,他出生贫苦,做生意赚了钱后,开始做慈善事业,创办了艾德希基金会。他自己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,却把每一分钱都花给了需要救助的底层人民。他用了60年时间,靠个人的影响力,团聚了无数人,支撑起贫困和派系纷争的巴基斯坦的慈善事业。他88岁去世的时候,巴政府给了他最高的荣誉,为这个平民举行了国葬,总理致悼词。他的善举传遍整个西方世界,被誉为“巴基斯坦的特蕾莎修女”、“慈悲天使”。


其实,在我国,十四年前也有一位影响巨大的平民慈善家,他的事迹罕见官方宣传,却依靠网络传遍全国。


他的名字叫白方礼


这位老人,他没文化,不识几个字,当了一辈子的三轮车夫。退休以后,他本来可以过上拿着养老金的悠闲生活,可是,他却又回头蹬起了三轮车。


从73岁到92岁,这位老人在生命最后20年的时间里,用一点一点挣来的35万善款,资助了300个贫困孩子,托起了他们求学的希望!


2005年9月,他去世的时候,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,含泪为他送行。


一些市民在灵车前放声痛哭,还有不少市民拥向灵车,只为了能看老人最后一眼。



一位读者在发给天津日报的短信留言中说:


“他的善良与无私让我汗颜,一个朝朝暮暮甘为骆驼牛马的人走了,所有人都应该低下你们的头!”


白方礼老人曾经两次入围“感动中国”候选人物,又两次落选。


也许,你早就听过这个名字,


但也许,你还从未仔细听过他的故事……


01


1913年,白方礼生于河北沧州。


因为家境贫寒,他没有读过一天书,很小就出门打短工。


13岁那年,他逃难到天津,几年后又当上了人力车夫,起早贪黑蹬车糊口,一蹬就蹬到了解放。


新社会来了,靠两条腿卖力干活儿的白方礼,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,拉扯大了4个孩子。


吃够了没文化的苦,不管日子多穷,他都咬牙供孩子们上学。孩子们也争气,4个孩子中有3个考上了大学。


同时,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,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。


一个不识字的老人,对自己能用三轮车碾出一条汗水之路,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。


儿子白国富回忆说,父亲虽然没文化,但就喜欢知识,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,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,谁要学习不好,他就不高兴。



1974年,61岁的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,每个月都可以领取稳定的退休金。


老人闲不住,又开始干起了老本行,从事个体三轮客运。每日里早出晚归、辛劳奔波,攒下了一笔养老钱。


1987年,老伴去世了,白方礼老人也已经74岁。他带着老伴的骨灰回到家乡,河北沧县白贾村,准备告别三轮车,开始自己的养老生活。


就在村里,一群正在地里干活的孩子,引起了老人的注意:


“大白天的,这些孩子怎么不去上学呢?”


一问才知道,这些孩子不是不想上学,而是没钱上学——学校收不到学费,也就没钱留住老师,没有老师,学生们跟谁学文化去?


学生上学需要钱、学校要留住老师需要钱、旧校舍改建需要钱……老人辗转难眠:


自己当年就是因为穷才逃难到天津,过了几十年,家乡还是没有钱,难道要看着这些孩子像祖辈一样当文盲?


大山深处的贫困儿童


老人把自己攒下的5000块养老钱送到了家乡,这是他的第一笔助学捐款。


80年代,5000块钱绝对算是一笔巨款,那是白方礼蹬三轮蹬来的血汗钱,更是他一分一分攒的养老钱。


并且,这位已经74岁的老人还决定做一件大事,就是回天津、继续蹬三轮,帮助更多的贫困小孩上大学!


家人们都不同意,担心他的身体,也心疼他一分一厘从汗水里抠出来的钱。


可是他说:


“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,我主意定了,谁也别插杠了!”


就这样,白方礼老人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爱心长征。这一蹬,就是十多年。


在街上闲逛的天津市民经常会注意到一个老人,满头大汗蹬着一辆三轮车,随身携带着一条毛巾和一个大水瓶。


他平时绝对不吃大鱼大肉,只吃粗茶淡饭,以便能省下更多的钱去资助学生。



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,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揽活儿,八九点天完全黑了才回家。


他的女儿回忆说,有一年冬天,天特别冷。那天她正好路过天津火车站,广场上的风特别大,她老远就看见父亲在广场上等活儿。


等走近了,才发现老父亲已经趴在三轮车车把睡着了,身上紧紧裹着一件又旧又破的军大衣……


看到这样的场景,女儿心酸得眼泪直流:


“我在街头看见他蹬车。看着那身影,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,说不出。就是心疼他,日晒雨淋的,别人看着还以为是无儿无女的孤老头。你说他到底为了啥?


可他说:‘你甭管,别惦记我,我挺好的。我这样活着,我觉得特别自在。’”




无论寒冬酷暑,白方礼老人都早出晚归出门拉活儿。


天津的夏天,有时候气温高达近40度,快被烤化了的马路上空无一人,却还是有一位耄耋老者在蹬着三轮艰难前行,寻找着可能的客源。


有一个晚上,老人一夜都没有回家,家人急得团团转。


天快亮时,他终于回来了,一进门就兴奋地说,夜里拉了一个大活儿 ,蹬了60多里地,挣了60块钱!


无法想象,一个80岁的老人,是怎样在盛夏的夜里,前倾着身子,耗尽全身气力,一脚一脚地蹬着车,整整一宿没合眼……



蹬三轮赚来的钱,白方礼老人悉数捐献给了学校。


这是老人的部分捐款记录——


1986年,为沧州老家的沧县白贾村学校捐款5000元;

1988年,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赠5000元;

1989年,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;

1990年,为河北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;

1991年,为天津市的中小学捐款8100元;

1992年,为“希望工程”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……

1993年,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“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”捐款1000元;


02


1994年,白方礼老人已经81岁了。


这一天,他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块钱捐给一所学校,学校领导说,要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他致敬。这话触动了他:


现今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,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来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呀!


他琢磨了一夜,第二天一早就把儿女家的门敲开了:


“我准备把你们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,再贷点款办个公司,赚钱支教。”


白方礼老人的善举,深深感动了时任天津市市长。


市长特意在临近火车站的地方为他划出一块地盘,给他开办支教公司。


不多几天,一个7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出现了,里面摆着一些糕点烟酒,当头挂着一块牌子——“白芳礼支教公司”。


老人对受雇的员工宣布:


“我们挣来的钱姓‘教育’,每月结算,月月上交。”



小售货亭让白芳礼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财力,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蹬三轮的生活。


虽然他是公司的“董事长”,但是,80多岁的他依然每天风雨无阻,天天出车拉活。


他还为自己制定了每月至少挣1000块的目标,每天要挣三四十块钱。他说:


“我出一天车总能挣回二三十块钱,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!”


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,他索性挨着亭子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,里面用砖头搭了一块木板算是“床”,棚顶上的接缝处露着一道道青天。


夏天,棚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;冬天,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。白芳礼就在这里面住了整整5年。


任凭谁劝他,就是不回家!他说,我得看着这些货物,晚上还能捎带卖西瓜多赚几块钱……


世界上哪有这样的董事长?!


老人每天最最幸福的事,就是把收来的一角一块的毛票,一张张展平,整齐得叠放在一起,达到几百元,他就用皮筋扎起来,送到学校去。


这时候,他会长松一口气:这个月又完成任务了,又完成了!


白芳礼像一个坚守战斗高地的战士一样,坚守着他的追求。



后来,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,发展成十几个摊位。效益最好时,除去成本、工钱和税,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。


月入1万纯利,在90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!但是,白方礼分文未取,全部作为赞助费捐给天津的多所学校。


很多贫困学生在他的资助下得以安心读书,他也因此成了学生们感念不已的“白爷爷”。


每一个见过白芳礼的人,都会心酸。因为这个在物质生活上压榨到最低点的老人,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。


有记者曾经问过他:“为了什么?”


老人说——


“我咋就不知道享受?可我哪舍得花钱!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,我就只能往里挣才是!”


“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,又不识字,没啥能耐。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,他们有文化,懂科学,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,那对国家贡献多大!”


03


1999年,天津火车站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。


白方礼虽然十分不舍得,但二话不说就关闭了支教公司。几年心血,转眼间变成了一堆废铁。


支教公司关门了,可老人仍然顽固地蹬着三轮车。


直到2000年,他已经87岁,再也蹬不动,他就每天端着一个铁皮饭盒,在火车站附近给人看自行车。1角、2角、1元、2元……他把钱整整齐齐地放在饭盒里,一共521.21元。


这些钱他一分也没舍得花。


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,他揣着饭盒,骑着车,来到天津耀华中学。人们看到,他的头发、胡子全白了,身上已经被雪浸湿。


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这521.21元,说了一句:


“我干不动了,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,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……”


学生们哭了,老师也全哭了。



从1986年到2001年,白方礼老人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,拖着年老的躯体,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,挣下35万元人民币。


这笔钱,他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、中学和小学,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。


如果按照每蹬1公里赚5毛钱来计算,这15年来,老人奉献的,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劳累!



2005年9月23日凌晨5点,93岁的白方礼老人静静地走了,他的遗物简单到只有三件:


三轮车、收音机、小黄莺。


个人存款为0。


他没扛过枪,也没上过战场;他不是英雄,更没有一枚军功章。


可他却有一条最最宝贵的绶带,上面别着上百个大学校徽:清华、北大、南开……


他资助过的孩子,都会把最最珍贵的大学校徽,别在白方礼的身上,每一枚,都不亚于军功章!



他用亲身践行,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私和平凡!


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是需要有一种精神,一种信仰来支撑的。



老人走了,然而,却有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。


白方礼老人的故事还在延续……


从2008年起,湖南大学的贫困学生们有了一项新的助学金可以申请,这是该校神秘校友匿名设立的“白方礼励志助学金”。


就连校方也不知道这位神秘校友到底是谁,只有一位朋友曾经透露,出资者家境贫困、学习刻苦,上世纪80年代毕业后赴美深造,当时身上仅带了一百美元。


后来,他在美国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,成为某跨国公司的总裁。从2008年起,他每年都会捐款10万元,4年来资助了80名优秀的学生。


他一再嘱托,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,只希望大家记住“白方礼”的名字。



2008年11月12日,为纪念白方礼老人,他的故乡,河北沧州白贾村小学,正式更名为白方礼小学。


这所乡村小学的校训是——


“学习雷锋,感恩方礼,日行一善,月捐一元”。



在沧县,助学成了一种社会风尚。


白方礼当年捐献的5000元,再加上后来捐的1500元,一共6500元,被人们全部存到当地的信用社里,用利息来表彰白方礼小学品学兼优的孩子。


直到今天,这笔“白方礼教育基金”仍然发挥着作用。


在“白方礼教育基金”的感召下,沧县各界近年来捐资助教款项累计达到2100万元。



2012年2月6日,湖南益阳市安化县,8位贫困学生收到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——红色的助学存折。


资助者是天津市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,他们从2012年开始,每年往红色存折中打入助学款项,直到小朋友们大学毕业为止。


资助者不肯公开自己的姓名,他们写给孩子的慰问信中都是同一个名字——“白方礼”。



老人的儿女们说:


“说实在的,这几年他捐出去的35万元,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。这点钱在早些时候如果买几套房子,我们也不会到现在几口人还挤在朝北的屋子里。”


“不过我现在也觉得,他没给我们留下什么钱,可留下了好多精神财富,这就是最大的财富。”


白方礼老人,他的确在81岁高龄创办了一家公司,跟所有显赫的企业家相比,他肯定是最穷的一个。


然而,他为社会所创造的“财富”却无人可比!


我们都是普通人,无法决定这个社会是阳光还是阴暗,但是,我们能够决定我们的目光投向哪里。


可惜的是,一年又一年,老人始终没能入选CCTV的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。当我们的官宣早习惯用”伟大“这个词语来衡量什么叫做感动,当小学生的理想是当网红、明星、大老板的时候,这个社会的主流精神早就被急功近利和浮躁奢华所取代。


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我们从白方礼老人身上看到了一线希望。引用《南方周末》的一段话结尾:


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,

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,

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“正义、爱心、良知”。

这种力量来自于你,

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。


*作者周南,电台女主播 、 各种小说爱好者、 朋克养生专家;难得君,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,曾任企业高管,大学教师。

为防失联

请加作者好友

他能成为首位华裔美国总统吗?

对她的遗忘,是我们最大的罪恶

 怎样当好一个土匪? 

外逃巨贪想让女儿成为加拿大总理

谁杀死了中年人的性生活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